于丹和易中天,都是經典靈感海洋中的探索者,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,去為經典作出更豐富﹑更多采多姿的詮釋,提供更多的“附加值”,也刺激更多人去擁抱經典。讓這些被重新發現的經典,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靈發動機。

  於丹

  《論語》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,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價值?我想“情懷”二字足以概括。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,我們就用不著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釋。那麼,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《論語》呢?

  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于今天的現實。《論語》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家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,這是政治;曾經作為儒學,歷代那麼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,這是學問;也曾作為“儒教”,和“道”、“釋”並呈廟堂之高。我們站在今天,我們生活在當下,這一切我都不去談。我想說的是,《論語》是一種文化基因,《論語》是一種生活方式,它在我們的生活中,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啟動、被喚醒。

 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,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。那麼,何謂“覺悟”?其實這是一個佛家語。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,很有意思。覺字頭,下面一個看見的“見”;“悟”呢,是豎心加一個“吾”。所以,覺悟、覺悟,本初的含義就是“見我心”,也就是“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”。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,在網上,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,瞭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。但是,“見我心”的能力,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。

  易中天

  其實《論語》它本來就是一個草根的作品,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家。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,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,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《論語》的書就命名為《喪家狗》,也就是說,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“喪家犬”而已,至於被供上了廟堂,那是後來的事情;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“喪家”的孔子了。

  《論語》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,它才被供起來,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“家”了,他就開始有了封號,就有了什麼廟啊,有了他的店啊等等,但是直到東漢末年,我個人覺得讀《論語》的人還不太多。

  曹操攬申韓之術,諸葛亮喜歡商鞅,這個時候儒術就與“百家”遭遇了。遭遇的結果是,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,到了魏晉,也不是儒學的時代。實際上曹操也好,劉備、諸葛亮也好,包括孫權,他們要建立的政權,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“法家寒族之政權”。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“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”,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《論語》的,即使有人悄悄地讀,也不一定有前途。他要等。要等多少年呢?要等三百六十九年,到了唐代,這玩意兒就有用了。自從隋文帝設科舉制度以後,到了唐代這個東西就非常有用了,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,因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,因為魏晉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。

 
說了這麼多,還是看書去吧:
http://cnc.isoshu.com/search/book/%E5%BE%9E%E6%98%9F%E7%A9%BA%E5%88%B0%E5%BF%83%E9%9D%88/-1-1-20-all-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eh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